fbpx
山野資訊

「哪個山最難行?」其實不只一個答案…

哪山屬最難行?這個問題相信不少具經驗的行山人士都被問過不下幾次,筆者行山多年,被新手朋友問過十次以上,唯每次回應卻有所不同,原來山如人生,心態變化、視野深度均影響看法。

只讀不寫多年,首次撰文於野遊物報,是欣賞此網實在有心於本地山野,亦稍為抛磚引玉,希望山界出現更多好文章。長文解構看待此問題的角度,而事實上不設答案(筆者當然無此能耐為此定奪啦。) ﹐文句冗長是否看到尾由看倌話事。

廿歲時,友人問此,稍思一會便答曰青山腹地,只因年少時黃昏入小冷水,及至上源始入山路天色已晚,結果在崎嶇無路的大型劣地當然是迷了。可見這只是以個人經驗及當時狀態而發的一己之見,而且跟新手說超出常規的路線又似無意思,更甚者說這路線可能只是為鋪陳自己的「威水史」,並非一個好的出發點。

幾年後又在同事間討論此問題,開始洞悉其實他們口中的行山是泛指了所有徒步的野外活動,包括但不限於行山、溯潛、綑邊,總之是去野外就是行山。於是終於跳出用字的限制,自信滿滿的說出「我認為石澗的難度更高」。

澗比山險,本也是定調,只是仍未刺中問題的核心,盲目相信或會落得誤以為走過入門屏南石澗卻以為比狗牙嶺難的迷思。於是此答案又不足於用。

撰文論述此題,無非因為新近又有人問。這次大概已能回應更多,卻只怕也是更玄。
筆者認為,世上有兩種「難」,能使得行程爛尾完成甚至生出意外,首先要認清兩種難的不同,是體力上的難,還是技術上的難?

體力之難? 技術之難?

麥里浩徑全走一百公里,是體力上的難,但論計劃補給,退走路線相對清楚容易,不挑戰體力底線起碼不算危險;環湖出咀,莫道欠補給冇後備路線,其實連求救都難(切記求救不應該是一早預定的底線,而是最後求生手段);杯靈雙渡,有稱考牌線,難在路徑不清,而劣地考的更加是是平衡力、小肌肉協調及足感與技術;好些懸崖棧道短短數十米,考的卻已是全套膽量、 自信與攀爬技術。

另一個影響難度的是「幾多人行,同咩人行」。一隊人馬爬險山,互相扶持互相教路總比二人成團走得輕鬆;然而亦有說人多膽大,你見同行輕易攀登濕瀑,誤以為不難,到自己上卻發現對其他人來說的手位對你而言只是一撮小草,後悔莫及。萬一僥倖而不自知,勉強突破難關卻未有提升各項能力,反而更是為下次旅程徒添危險。

又,完成一次杯靈雙渡,都要問問自己是因為有人帶路,還是親自蒐集資料,配合地圖閱讀面順利完成?

最後難得於裝備網站撰文,自然要一談裝備在安全及難度的重要性。一如近年火熱的溪降活動,只要有充足而合適的裝備配以技術,難仍是難,但相信大家會有信心克服吧!

有人廿登珠峰凱旋而歸,有人魂斷引水道,雖然突發的意外有時避無可避,但正所謂心態決定境界,妥善準備及了解自身能力選擇合適路段,是作負責任的挑戰。最後時近新年,預早祝大家每次出行均準備充足,五星變一星路路輕鬆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