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野外花邊

[喜馬拉雅:絕地​救援] — 展現東方人的世界觀

喜馬拉雅山上,高於海拔8,760米的地方稱之為死亡地帶。有超過22年攀山經驗的傳奇攀山隊隊長嚴洪吉,征服過不少險峰。自2000年起,與充滿魄力的年輕攀山好手朴武澤共同登過數個著名的冰峰險嶺,當中包括所有攀山者趨之若騖的珠穆朗瑪峰,二人成為如親兄弟一般的生死之交。2005年,武澤首次單人帶隊勇闖珠峰,下山時遇上意外,從此長埋雪下。洪吉因內疚未能與武澤結伴登峰,決定展開史上最艱辛的拯救行動,希望能把武澤從死亡地帶帶回家。這是一場沒有報酬、不會得到任何榮譽和表揚的大長征,但相信也是韓國攀山史上最偉大最光輝的一頁!

觀 [喜馬拉雅:絕地救援] 後感

在電影優先場先睹了《喜馬拉雅:絕地救援》,電影以真人真事改篇,故事感人。可能中韓文化差異,在我這個唔多迷韓劇的香港仔眼中,未看電影前先擔心情節偏向煽情,但看罷感到以韓國電影甚至登山災難片來說,未算過火,是一套值得入場看的電影,敍事處理見高章,第一身角度拍攝,師徒視點互換,倒敘手法處理等不落俗套。對白有大量精警金句,一針見血,有談登山的,有談下山的,有談同伴的,而且貫穿首尾。

在不劇透下小弟嘗試分享我的觀後感。第一次看韓國人拍的登山電影,很有耳目一新之感,畢竟絶大部份的登山電影都是西片為主,筆者會以後設角度談一談這電影。後設角度在這裡的意思是,不是把焦點放在故事本身,而是敍事者如何敍述故事。如何敍事,反映作者或當事人站在/想站在一個甚麼位置,或望向/想望向甚麼方向,或覺得/想別人覺得甚麼地方是重要和甚麼資料是可以忽略。

所以,細心留意創作人用咩角度講[喜馬拉雅:絕地救援],就會發現它展現了一個很少在登山電影看到的世界觀,與平日睇開的西方登山電影很大不同。西方世界強調人是獨立和平等,在登山世界,登山的拍擋大家咁高咁大,互相合作,無話邊個要從屬邊個。即使要服從領隊,也只是該時那刻大家角色不同,大家合作前一早講明。

本片卻展現了一個很東方人的世界觀,人不是無人無物的獨立存在,而是與別人構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網(所以東西方對親戚的稱呼和道德的追求大異其趣)。電影中的登山世界雖沒言明,但活脫脫是師徒制。男一嚴洪吉以嚴父家長式去照顧,訓練和保護隊員,帶隊攻頂,所有成員在山上或山下都服從嚴洪吉。熱血青年男二朴武澤拜師學藝,要有人推薦才能埋堆,又求又跪才可以入隊做呀四幹粗活,比師兄師姐玩新人,最後精誠所致,朴武澤入埋嚴洪吉家庭生活,成為自己人,然後嚴洪吉因傷困身,英雄遲暮,黯然退役,朴武澤繼承師父把冰斧成為領隊,卻不慎遇害,師父被逼重出江湖。完全是一本武俠小說,不過換了場景,鬼佬一定不會咁拍登山電影。

作為登山伙伴,對西方登山者而言,鬼佬就算幾好感情,考慮拍擋的功能係緊要啲,要有拍擋係因為要互相技術支援。但電影中的男一和男二,情如兄弟父子,對他們來說,不一齊上山下山係冇意義,拍擋的功能考慮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