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野外花邊

90年代行山係點樣?

香港行山或者叫本地旅遊大約可以追溯至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期開始,人民開始搵到食,工餘時間想去減下壓輕鬆下,加上一班有心嘅前輩開路(真係開山劈路), 造就左香港行山活動慢慢去到今日咁蓬勃。

即係咁,七、八十年代嘅事係知咁多唧,反而自己喺九十年代有幸跟老竇開始行山,一行十幾廿年,叫做見證左90年代初的行山與至現今的一些變化。

著運動衫已經好專業

而家個個行山都著快乾衫、Tight褲,當年肯著套運動衫上山已經好俾面喇,牛仔褲上山仲係常態黎添。或者咁講,當年好似直情唔知咩叫Tight… 呀,當年好似會叫「原子褲」,女士恩物。

高手一定係著Boot

喺山上偶然見到啲神速高手,個個都係著Boot,傾開計就會介紹Boot嘅好處。今日嘅運動生理學就分那麼細,行山著行山鞋,跑山著跑山鞋,行澗著澗鞋,By the way相信呢點同物資愈來愈豐富有關。

朋友聽到你行山會話你老土

呢點個人認為係最大嘅唔同,當年叫朋友行山,都可能試過比人話老土同埋悶,只有行山人士先明白行山嘅樂趣,實在估唔到今時今日終於見到比人覺得係潮、識玩、健康、有型諸如此類,今日就連抗疫都會上山,簡直係行山人士吐氣揚眉嘅一個美好時代,不過行還行,啲口罩咁掉喺山邊真係好賤格下流無恥下刪一百字。

山上近乎冇人

記得果陣秋天行大東山,除左一個叔叔之外就全日冇見過人,而家每年秋天大家都試過上去睇芒草啦,有啲位直頭係塞住左,可惜果陣根本唔知咩係芒草。

更加冇見過人跑山

行山嘅人都唔多,而家日日都有人練嘅跑山當時真係見都冇見過㗎。

去登山口嘅交通好稀疏

而家好多登山熱點都有車到,班次亦算幾密;回想那些年去西灣嘅29R只係一部豬籠車、去伯公坳嘅大嶼山巴士亦都稀疏到一個點,基本上唔係預郊遊人士搭,係比當地居民出入㗎咋。

電話零訊號

記得自己有手提電話係1996年,之前訊號係點就唔知了,不過當時基本上去到西貢或者大嶼山,一上山已經收唔係好到,當然亦唔駛旨意求救啦。

邊有GPS

應該講個天係有GPS衛星嘅,美軍亦都用緊,係我地未有得用啫。而家自己都會懶,好多時靠部Smart Phone就行完全程,所以當時擁有巔峰嘅Map Reading能力。

個山冇咁多石屎

唔駛我講,睇新聞都知,而家個政府唔知攪乜,得閒無事就搵個山鋪下石屎同雲石咁,交交埋埋啲稅居然用黎攪著個山;當年多數都係用木板加泥土,最多就用大舊石起梯級,又靚又好行…

地方乾淨過而家好多

公道啲講,如果只計香港人,我覺得Leave no trace、帶垃圾返市區嘅意識係高過九十年代嘅,只係而家真係多左人上山,多少有啲害犀之馬,再加上班周圍掉橙皮嘅強人,成個山頭就咁比佢地攪彎哂,要喺山上面發現一堆堆垃圾,其實唔難。

其實到咗今日,唔好話90年代,就算同2018年比,有好多嘢同早幾年比已好唔哂啦,大家明就明啦。最後再講多句天佑香港,天災、人禍都快啲遠離,康復香港之後大家山上見!